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

2016年12月13日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日前发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版《指南》”)。新版《指南》以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血脂异常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指出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已高达40.40%,呈大幅上升趋势,这将导致2010年至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920万。不仅成人,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由于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市心血管病专家认为,早期检出血脂异常,监测其血脂水平变化,是预防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为了及时发现血脂异常,建议20至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检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至6个月测定1次血脂。

  控血脂先控低密度胆固醇 “坏胆固醇”是血管杀手

  据本市第一中心医院胸痛中心主任卢成志介绍,高血脂直接增加了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胆结石、脂肪肝的患病危险性。血脂检测项目中,基本的检测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在这些血脂项目中,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基本因素,是心脑血管健康最大的危险因子。“坏胆固醇”水平升高,会损伤血管,使血管壁上形成脂质斑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随着斑块的增大,血管逐渐狭窄,从而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有些斑块就像“不定时炸弹”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破裂产生血栓,会在短时间内栓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治疗不及时在短时间内就会丧失生命。近年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居民77%的冠心病死亡患者是由于血液“坏胆固醇”引发。新版《指南》也指出,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减少其发病及死亡危险。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增高或高密度胆固醇降低与发病危险的升高存在一定的关联。

  定期监测尽早发现血脂异常 他汀药物要早用长期用  

  本市胸科医院心律失常科主任许静表示,早期检出血脂异常,监测血脂水平变化,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为了及时发现血脂异常,新版《指南》建议:20至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至6个月测定1次血脂;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脂。这其中“坏胆固醇”在一般人群中应该小于3.4mmol/L,心血管疾病患者则要控制在2.6mmol/L甚至1.8mmol/L以下。一旦“坏胆固醇”指标异常,一定要遵医嘱进行降脂达标,切勿大意。血脂检查重点对象包括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病史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一般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许静说,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出现血脂异常,新版《指南》要求依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采取不同强度的干预措施,其首要干预对象为低密度胆固醇。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调脂达标。他汀应用要早,在取得预期疗效后应继续长期应用,如能耐受应避免停用。有研究提示,停用他汀有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现实中一些病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往往使用一些保健品如鱼油等代替降脂药物,目前还没有一种保健品或其他药物能达到他汀类药物的降低低密度胆固醇的效果。“实际上他汀类药物发生肝损害的几率很低,与高血脂导致的冠心病生命威胁相比,其伤害是可监测可避免可恢复的。”许静说。另外,新版《指南》根据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胆固醇的幅度,将它分成低、中、高三种强度。病人在使用高强度他汀治疗时,一定要遵从医嘱定期进行肝肾功能监测,根据血化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相关 肥肉和动物内脏要少吃 

  卢成志说,血脂异常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新版《指南》建议,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和总能量需要的基础上,每日摄入胆固醇应小于300mg,要少吃肥肉和动物内脏,尤其是已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或高危人群;每日烹调油应少于30g;多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鱼油、植物油;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至65%;选择使用富含膳食纤维和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替代饱和脂肪酸,每日饮食应包含25至40g膳食纤维(其中7至13g为水溶性膳食纤维)。植物性食物可以影响胆固醇的吸收或降低血液胆固醇的水平。芹菜、玉米、燕麦等都属于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摄入以谷类、薯类和全谷物为主,其中添加糖摄入不应超过总能量的10%,对于肥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者要求比例更低;每周5至7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代谢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控盐。有心脑血管病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身体活动。(赵津)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