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海岸首次发现福岛核事故“指纹”铯134

2016年12月12日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郭爽

  5年前发生的福岛核事故对海洋的影响空前且长久。美国科学家称,首次从美国西海岸海水样本中测量出被称为福岛核事故“指纹”的铯134,但尚不会对人类或环境造成危险。

  据美国《政治家报》报道,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科学家肯·比塞勒领导的研究团队从美国俄勒冈州蒂拉穆克湾和戈尔德比奇收集的海水样本中测量到了铯134。这也是美国西海岸海水样本中首次测量出这一福岛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此前,他们曾在温哥华岛一个码头附近采集的海水样本中发现了铯134。

  福岛核事故泄漏了数十种放射性物质,泄漏到海洋的主要有三种,即碘131、铯137和铯134。其中,碘131的半衰期最短,尽管在福岛核泄漏事故初期,这种物质对公共健康造成极大风险,但如今已不会再在环境中被探测到。铯137的半衰期长达30年,所以现今在海水样本中测量到的这种物质除了来自福岛核事故,也有可能来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铯134的半衰期比铯137要短得多,这意味着现今如果在海水样本中测量到铯134,很大可能源自福岛核事故,因此被称为福岛核事故的“指纹”。

  另外,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科学家杰伊·卡伦领导的福岛InFORM项目,上月首次从一条来自加拿大奥卡诺根湖的三文鱼体内探测到了铯134。

  不过,科研人员强调,在这两个测量项目中,铯134的含量水平都非常低,不会对人类或环境造成危险。

  比塞勒此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应有国际调查委员会或国际科学家对这一事件的影响展开长期研究,“即使(危害)水平已低于各种安全标准,我们仍可(通过这些研究)了解到放射性物质的流动情况”。

  据新华社洛杉矶12月10日电(记者郭爽)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