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救日:不会救不愿救使国民施救几乎空白

2015年09月14日   文章来源:央广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是第16个“世界急救日”,今年的主题为“急救与老龄化人群”。

  近日,广州一名女子因无人及时正确施救,在雨中猝死。这个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对于急救设备AED,也就是体外心脏除颤器,以及我国目前的急救现状的关注。

  AED,是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简称,在AED的协助下,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会成倍提高。然而,这一设备目前在我们国家的普及率非常低,低到什么程度?几乎为零。专家表示,AED不仅是一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意识。

  今年3月,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唐子人医生在美国圣地亚哥海洋公园抢救美国游客的照片走红网络,网友纷纷转载点赞并夸其为“中国好游客”“中国好医生”。

  唐医生回忆说,之所以能够最终挽救老人的生命,是因为美国公园内到处安放的AED,也就是自动体外除颤器,对抢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唐子人:大概是按压了十分钟左右,就有人拿来了AED,一块协同操作下,给患者除了两次颤。之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之后,慢慢就正常呼吸了。

  AED问世于1979年,它给医务人员甚至非医务人员为心脏停搏患者进行早期除颤提供了“新式武器”,它方便易于操作,稍加培训就能够熟练使用。在猝死患者的急救中,AED能够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常年做急救培训工作的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陈志介绍:

  陈志:自动体外除颤器它的设计之初,就是给那些不了解不熟悉专业除颤的人设计使用的。而且普通人也分两类,一类是鼓励普通人经过专门的急救培训来使用它、操作它,这样会提高操作的准确率。但是另一方面,即使没有经过急救培训,如果身边有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话,也可以在120调度指导下,或者是根据机器本身的提示下进行操作。

  据了解,美国每年有大约40万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成功率约为10%,个别大城市成功率能够达到30%。中国每年大约有50万心脏骤停患者,居全球各国之首,其中在大城市中,抢救成功率还不到3%,而在落后地区,成功率更低。

  目前,我国国内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公共场所有:北京首都机场、上海地铁站部分车站、还有北京、上海、广州的部分奥运体育场馆。然而,这些救命的AED不仅没有被公众认知,而且被冷落了9年。北京急救中心主治医生李坚韧呼吁,公共场所应该更多地安装急救设备和服务。

  李坚韧:配置了AED之后,对咱们抢救成功率非常有帮助。同时对民众进行了相关的教育以后,让大家对疾病、甚至对心脏骤停的意识、甚至对将来的慢病管理、自我保健都是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缺乏急救的知识,不会救,缺少相关法律保护,不愿救。这就使得我国路人施救几乎是空白。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在推进完善有关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的制定,目的也是补上空白。拟定的条例中,对医务人员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了法律责任上的保护。

  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郑雪倩律师,参与了北京急救条例的讨论。她认为,对于普通老百姓参与急救,前提还是要经过培训。此外,国家层面有关急救条例法规涉及到普通老百姓参与急救的内容还是空白,有必要填补。

  郑雪倩:北京这次立法例就提到,如果你恶意诉讼,被救人恶意向施救人提出诉讼,你自己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而不是就你的人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施救人法律规定是要经过培训的。什么样的人必须经过培训。比如警察、学校老师、消防队员应该强制性培训,具有这种急救之能的人一定要培训。对于学校也要培训,实际上是需要国家来主导。从原来卫生部的“院前急救”中没有谈到社会大众参加急救的情况,只是各地区有。

  所以我们也呼吁将来国家统一的应该有一个院前急救的立法。原来国家的院前急救立法没有包含社会大众的普及训练等等,包括北京市这次要出台的条例第一稿也没有涉及到,后来经过我们提了建议后,在第二稿改进了,把推进社会培训急救抢救能力的内容列入到法条例了。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